清代澎湖建有二座城隍廟,一在文澳,一在媽宮澳,這是相當特別的情形。這二座城隍廟現均為第三級古蹟,其史蹟與澎湖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 |
文澳城隍廟 |
座落於馬公市西文里的古早巷道中,過去知道的人較少,目前廟旁已開闢道路,不再藏身巷弄中,正對著馬公市文澳國小北側圍牆,從大馬路即可看到古色古香的廟貌。
媽宮城隍廟座落於馬公市鬧區,香火鼎盛,廟前有知名的燒肉飯店家,物美價廉,是阿兵哥及觀光客常光顧的地方,附近是著名的商店街,逛街人潮很多。文澳城隍廟的存在,標示著文澳地區(今馬公市西文里、東文里)過去曾為澎湖廳署的所在地。媽宮城隍廟的興建,則象徵著媽宮澳(今馬公港附近地區)地位的重要性,獲得官方重視。
![]() |
馬公城隍廟 |
媽宮城隍廟座落於馬公市鬧區,香火鼎盛,廟前有知名的燒肉飯店家,物美價廉,是阿兵哥及觀光客常光顧的地方,附近是著名的商店街,逛街人潮很多。文澳城隍廟的存在,標示著文澳地區(今馬公市西文里、東文里)過去曾為澎湖廳署的所在地。媽宮城隍廟的興建,則象徵著媽宮澳(今馬公港附近地區)地位的重要性,獲得官方重視。
二座城隍廟現均存有光緒年間御賜「功存捍衛」匾額,記錄著中法戰爭澎湖之役的一段史實。光緒11年(1885)中法戰爭,法軍艦砲猛烈轟擊媽宮澳,炸彈如雨落下,媽宮澳居民紛紛逃往北邊的白沙島(俗稱「頂山」),由於城隍神的保佑,幸而媽宮百姓無人傷亡,通判程邦基請長官(劉銘傳)奏請封號頒匾額,光緒12年(1886)1月奉上諭,御賜「功存捍衛」匾額,並封澎湖城隍之神為「靈應侯」。《澎湖廳志》:『光緒十[一]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媽宮百姓扶老攜幼,北走頂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時夷砲沿途雨下,顆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及事平,廳主程公據實請大憲,奏明加封,號為靈應侯。御賜「功存捍衛」匾額。程公重新廟宇,為文記之(記載「藝文」)。』這次戰爭中,媽宮城隍廟受到戰火波及而損毀,通判程邦基與澎湖士紳黃濟時、蔡玉成、徐癸山等捐款重建,落成當時,同時懸掛御賜匾額。
澎湖文澳城隍廟「功存捍衛」匾額(光緒12年丙戌1886年),上方中央為璽印,璽文篆刻「光緒御筆之寶」。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額,正中上方有璽印「勅賜之寶」,左右各有一條金龍。這二方匾額,均無上、下款。這二方匾額有相當的差異:除了金龍及璽印的差異外,匾詞中「衛」、「衞」二字也不同。文澳城隍廟的匾額為「衛」字,媽宮城隍廟為「衞」字。「衞」為正字,「衛」則為俗字。御賜匾額璽文為「勅賜之寶」,也尚待研究。根據《光復以前臺灣匾額輯錄》中收錄的清代各朝御賜匾額,絕大多數均為「○○御筆之寶」,各朝皆如此。璽文為「勅賜之寶」的僅有二方,除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衞」外,另一為澎湖天后宮「與天同功」,二匾「勅賜之寶」璽文的字跡也不同,二匾或有地緣及時間關係,可能均是自行製作匾式的情形。推斷御賜「功存捍衛」匾額先立於文澳城隍廟,璽文為「光緒御筆之寶」,之後另行製作一面匾式,於媽宮城隍廟重修落成時所立,璽文為「勅賜之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