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20140620 澎湖景點 生活博物館(023 顏慧敏)

    生博館內五營犒軍的收音,301的望安花宅聚落模型,堆疊的石滬、幼時送進銀合歡枯枝升火的灶口,挽土豆的天井,門埕口虛擬實境的挖螺曬魚場景,生博館把澎湖時空流轉的樣貌拼裝回來,透過古物、器具,影音以及還原實境的展場布置,身為澎湖人,被感動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從澎湖過往流金歲月中成長過來的。
    生博館歷經10年擘畫,3億資金的籌建,曾經有許多紛擾的評價,但是當它開幕的那一日,生博館那雙宛如說書人豐沛情感的眼神,定會讓我們重新注視它存在的必然,甚至感謝它的存在。展館一樓門口外場以象徵澎湖意象的巨大「澎壺」裝置藝術展現澎湖人達觀、刻苦,以及多元生活樣貌的意象,走入大廳一樓,從澎湖每個角落透過鏡頭捕捉而來的100張笑臉拼湊出迎賓微笑牆,往2樓的至3樓的電梯高懸著不僅僅是半天鳥的圖騰,更有繚繞如實境的鳥鳴囀囀,2樓至3樓為展市區,4樓以上為研習講演區。2樓映入眼簾的第一景是澎湖開拓史,3樓曳展而開的是澎湖常民生活的百貌,館內綜觀三大特色包括:蒐集大量常民生活器物與古物;透過模型製作濃縮出許多生活場域的實物,以及到每個角落針對廟會、做食、節慶活動的實地收音還原生活百籟。生活博物館的真、美與質感就是透過這三個主軸特色呈獻,印象深刻。
    展區內最叫人瞠目結舌的是澎湖製作船模型的翹楚韋慶陽先生打造了一艘真實比例的大目船,重塑澎湖先民搭乘帆船橫渡黑水溝移居澎湖的歷史血淚;以望安花宅為縮影的聚落模型,對於教育講解澎湖生活聚落空間來說會很便利,另外巨型石滬模型以及祭祀場景的真實重建都叫人戰慄感動。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順承門(023 顏慧敏)

    媽宮城為中國所建的最後一座城牆式防禦型古城,1885中法戰爭,法軍洗劫後離去,清朝有感於澎湖防衛要塞之重要,1887年籌建媽宮城,至1897年竣工。媽宮城原有城門六座,分別為東、西、南、北、小西、小東等六個門,日據時期進行都市擴建,媽宮古城牆一一拆卸填海造地或做為港口海堤的石料,順承門與大西門成為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遺址。
    媽宮城周長七八九丈二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厚二丈四尺,為臺灣城牆中最厚者,其平面略向扁的瓜形,東西長,南北短。古城環抱住馬公商業區,古城興建後清朝亦將文澳官署遷徙城內,媽宮正式成為政治、經濟與軍事統合的澎湖心臟地帶。
    順承門為媽宮古城六個城樓中唯一有敵樓者,中國燕尾式斜頂敵樓古色古香保留至今,周遭古城牆幾經都市改建拆除,至今尚餘約700公尺的長度,順承門連接古城牆遺址、遷村後空盪的眷村篤行十村以及觀音亭園區,成為馬公市區內最清幽寂靜的一帶,不少當地人喜愛於此散步。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觀 中屯風車(023 顏慧敏)

    車經北環旅遊路線,過中正橋會發現碧海藍天下輝映著八支雪白的風車,迎風或快或慢地轉舞,然後你就會在一些國語歌曲的影片裡頭憶起這樣的場景,忍不住下車步行到風車下,才發現這風車原來不管是管高或葉片都是如此巨大,冬季的東北季風或夏季的偏南風在風車葉片間化成更氣勢澎湃的咻鳴,沒錯,這就是澎湖有名的中屯風力發電。
    澎湖最早的風力發電設備是在後寮村,接著在七美村東邊山地上也設置了風力發電設施兩座,但都因為設計瑕疵而無法運轉,紛紛拆卸,一直到採取德國製造的風車設備,風車可以克服風向不同調整面朝的方位(澎湖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則是西南風為主),及車葉轉輪設計改良成輕質材料後,風車發地的歷史才正式在中屯誕生,也將中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帶向了觀光舞台。
    目前中屯風車共有八座,發電量佔澎湖總發電量約12%,發電成本每度約3塊,表面上看來似乎比火力發電的的每度5塊來得經濟實惠,但實際上風力發電視看天吃飯,不可能每日都可順利運轉等量的電能,所以加上機器折舊費用後,發電成本其實也不低。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隘門沙灘(023 顏慧敏)

    澎湖,過去十幾年間誕生了兩片令人驚豔的沙灘,一處是因為海文改變而堆積成的澎澎灘,一處就是位在湖西隘門村的隘門沙灘。隘門沙灘可貴的地方在於失而復得,老一輩的隘門人其實對隘門沙灘蔚藍海洋金白沙子以及羅布貝殼的美景不陌生,這是上天賦與隘門人的厚禮。然而隨著澎湖當地盜採砂石業者的入侵,怪手和砂石車來去之間,貝殼沙灘成了裸露的岩層,蔚藍的海灣成了成堆的垃圾山,隘門沙灘改變了,變得連隘門人也遺忘了它。而一個六十幾歲的老村長從無垠的悲嘆中趕上了這片遠揚的沙灘,以意志力和鄉情之愛將它喚了回來。
    十來年前當老村長一個人孤老的身影從天未破曉之刻便在沙灘上撿拾成堆的亂石和垃圾時,眾人投以狐疑的眼光;當烈陽把礁岩燙到可以炒青菜時,老村長兀自以木桿和破落的漁網搭起了攔沙網,想把海風偷走的沙子給硬攔下來;當老村長從公墓後頭扛回一籮筐一籮筐的貝殼沙時,公務部門還拿著這場景冷冷地當著閒餘飯後嚼舌根的話題,冷漠成了縣府跟鄉公所對於老村長在精神上最褻瀆的讚美。然後十年前,當隘門沙灘從數十公尺到數百公尺,從海堤慢慢迫近林投沙灘,慢慢攀越了黝黑的玄武岩,和林投、尖山、烏泥的沙灘相扣時,隘門沙灘瞬間變成了一則令人敬畏的傳奇,從三三兩兩意外路過而震驚的當地人,到數以千百的遊客朝聖般的過境,這時候公部門想起了要立牌要搭亭子要鋪個破壞生態的水泥步道,然後鄉公所熱情地奉上推石機跟清潔車,縣府說要定期辦淨灘,澎管處說亭子該多搭幾個,這些錦上添花的德政總是晚到。
    在澎湖就是這樣,有人默默地付出,有人終日大言不慚地談澎湖的發展方向。然而站長深信,當東北季風迫臨澎湖之際,像李天育老村長頂著刺骨寒風,在沙灘上用皺紋滿布的雙手扶正每一根木樁和攔沙網,為隔年夏季隘門沙灘的美而與自然環境戰鬥,這樣的影像才應該是屬於澎湖人對於澎湖這塊土地該有的身影。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吉貝嶼(023 顏慧敏)

    吉貝古定名為嘉貝,因島嶼形狀宛如一枚美麗的螺貝漂浮在海面上,因此先民稱呼這個島嶼為嘉貝嶼,後期以諧音改名為吉貝。吉貝島名來源眾說紛紜,有寫作嘉貝嶼、佳簸嶼(台語發音:Ka-Pu-Si),吉貝也有一古稱-大鯨山,為漁民海上作業所見之西崁山造型如鯨魚,此地名不見於史書,尚存證為武聖殿內一古匾額:雍正年間"威震鯨波"
    目前人口數約1520(老人35%、成年45%、兒童20%),所以夜間進入聚落請不要喧嘩擾人幽
    吉貝與為澎湖北海中最大的有人島,吉貝島北方的目斗嶼則為澎湖最北的地標。吉貝島觀光發展甚早,1970年左右便以吉貝沙尾數千公尺沙灘的美景拓展觀光發展的能見度,時至今日,吉貝島成為澎湖各島嶼中觀光民宿密度、水上活動業者數量最高的地區,整個吉貝島住民絕多數仰賴觀光產業,僅少數還繼續從事漁業捕撈作業。
    快艇往來穿梭,將上千遊客送入吉貝島,每頭區無時不停靠數艘並排的快艇,景象繁忙,遊人如織。吉貝海域也是夏季丁香的漁場因此除了遊艇停靠碼頭外,不少丁香捕撈船隻也緊偎著碼頭區,乘為遊艇與漁船各立一方的富裕景象。
    吉貝島住民半數以上在旺季仰賴觀光產業,淡季則大部分居民繼續從事漁業捕撈生活,或到台灣找短期工作。
    吉貝漁船仍很多,不過現在當地只剩一艘補丁香的船也很少在抓了,最多的是個人操作的小噸位漁船,自己閒來沒事看天氣看心情出去抓魚。
    吉貝碼頭區綿密的商家提供完整的食宿服務,聯營租車也在碼頭區供遊客下船後可直接租車使用,並有遊客服務中心做為遊客諮詢與休憩的場所。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七美望夫石(023 顏慧敏)

    全台灣或者說全世界叫做「望夫石」的風景點還真不少,女人真命苦!不過以現在女性地位提昇的速度看來,以後應該會出現「望妻石」吧!
    七美的男人在以前大多從事捕魚行業,捕魚台語叫做討海,跟大海討一口飯吃的意思,如此的謙卑就是因為在茫茫大海中充滿了無數的危險艱困,很多人一出海就回不來,也因此七美以前又被稱為「寡婦之島」。
    相傳在望夫石附近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男討海女作山,生活美滿,有日丈夫出海捕魚後,照例妻子在傍晚就到海邊等著丈夫歸來,可是這回似乎有所蹊蹺,等到深夜猶不見夫婿的船影,女子焦急地等到天亮,還是不見丈夫歸來,第二天、第三天,她就這樣持續地等下去,一刻鐘也不肯離開海岸,過了三、四天後,當島上的人過來探望她時,他已經倒地不起。後人將她安葬於海邊,說也奇怪,海邊的石島竟然慢慢幻化成人形,包括頭髮、身體、雙腳,更傳神的是連小腹都是懷孕女子的小腹,望夫石的傳說於是不脛而走。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山水沙灘(023 顏慧敏)

    山水沙灘綿延兩百餘公尺的潔白沙灘、輔以大片翠綠馬鞍藤,金色陽光耀射蔚藍水面,讓這處原本只有澎湖人懂得前來戲水的美景終究藏不住,這幾年成為遊客指名的旅遊勝地。綠葉紅花,藍天白雲,金色的沙蔚藍的海,如果要說山水沙灘的美,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就於它的色調飽滿、乾淨、鮮豔、純潔。夏日傍晚,弄潮的人影點綴在海面上,愉悅的嬉鬧聲在風中四處飄盪,四點出頭,遠方的海面會出現返回高雄台華輪身影,能見度更好時,可以看見南海望安的剪影,這些豐富的印象都讓山水沙灘蒐集了越來越多遊客的足印。
    山水沙灘面積原為現在面積約一點五倍大,可惜民國90年納比颱風破壞了海濱線的沙灘,面積大為縮減。當然山水碼頭的興建對於山水沙灘的流失也是一大殺手。
    山水沙灘西側原有一處濕地,後因防波堤興建及人為破壞,導致濕地消失,原本群聚的候鳥跟留鳥因此紛紛遷移,連海茄苳也慢慢絕跡。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西嶼西台(023 顏慧敏)

    中法戰爭過後(1884),清廷對澎湖的態度轉趨積極,意識到澎湖在軍事防務上的重要性,因此責承李鴻章在澎湖大興軍事防務工程,媽宮城、西台古堡等古蹟於是誕生。5年後日軍以重砲艦隊替清廷做工程驗收,答案是不及格!
    西台古堡目前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佔地8.15公頃,基地設計成山字形,內有兵房及中央甬道相互通達。整座堡壘牆身厚達 2尺,隧道長13尺、寬11尺,安置了英國打造的阿姆斯壯大砲四門,當時最遠可以打進媽宮城內。內設有貯彈室、外圍防禦郭牆以土壘為主,分內垣跟外垣,防禦工事相當完善。
    整座古堡最多曾有5000名水師於此紮營操練,以當時的防禦工事跟火砲威力不可說不剛猛,不過1895年日軍侵澎時,西台古堡的守軍卻不戰而降,只向進入媽宮城內的日軍發射幾門砲彈後,就紛紛棄械扮成平民逃逸,當時日軍清點西台古堡軍火時發現有數百顆未發砲彈及數十萬顆槍用子彈,可見當時西台古堡的守軍不是不能戰,而是畏戰。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澎湖天后宮(023 顏慧敏)

    澎湖天后公有幾項傲人的紀錄:它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有曰元朝即設此廟,有曰明朝已具規模,或曰1604年荷軍登陸澎湖時已見媽祖廟,無論如何距今已然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天后宮亦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乃清康熙皇帝封為天后尊榮;天后宮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凡此種種歷史軌跡都增添天后宮的歷史地位與宗教內涵。
    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1923年日治時期的翻修為天后宮奠立了二進主構的型制,廣東潮洲籍的澎湖木雕師傅藍木先生在此時期為天后宮華麗璀璨的木雕藝術立下典範,成為天后宮傲世百年的宗教藝術聖堂。1985年文建會再為垂垂老矣的天后宮重新整修為現貌。
    天后宮門埕前的照壁,山川殿前的八卦石階,門屏的木雕,中庭的蓮花吊筒以及清風閣內的宗教文物在在將天后宮廟宇建築的藝術與深層意涵退向至高。走訪天后宮,建議先觀其正面外觀屋脊以降的建築型制,再觀其內部木雕與泥塑藝術,最後飽覽宮內各項文物的歷史故事,便可虔敬感受到天后宮與澎湖發展歷史的密切關連與民心所繫。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內垵塔公塔婆(023 顏慧敏)

    在澎湖共有34座石塔,凡是叫做塔的,大多是用來改風水之用的信仰圖騰建築,例如鎖港鎮風石塔以及西嶼鄉內垵村的這對塔公跟塔婆。
    塔公跟塔婆的興建歷史背景乃與內垵地理風水有關,內垵村東、南、北方各有小丘屏障,西方為一開闊港灣,港灣外海有一暗礁,稱為「海獺礁」,與礁北的「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內垵聚落,居民認為此箭射的風水不祥,於是請了中國的風水師傅過來勘查,風水師建議內垵人建造石塔跟石牆抵禦箭射,內垵望族呂論一家便召集村內壯丁合力蓋了塔公跟塔婆。並以150公尺的石牆銜接兩塔。
塔公
    塔公為一正方形6層塔,下3層以玄武岩砌成,上3層及頂上的葫蘆造型以咾咕石為材料,外型類似男性生殖器,高約12公尺但因颱風破壞現在上3層已經改以水泥代替。塔婆乃玄武岩堆砌的一層圓錐形塔,高6公尺,塔頂倒置綠色陶甕。「塔公」、「塔婆」建造迄今已有170年以上的歷史。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