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20140620 澎湖景點 生活博物館(023 顏慧敏)

    生博館內五營犒軍的收音,301的望安花宅聚落模型,堆疊的石滬、幼時送進銀合歡枯枝升火的灶口,挽土豆的天井,門埕口虛擬實境的挖螺曬魚場景,生博館把澎湖時空流轉的樣貌拼裝回來,透過古物、器具,影音以及還原實境的展場布置,身為澎湖人,被感動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從澎湖過往流金歲月中成長過來的。
    生博館歷經10年擘畫,3億資金的籌建,曾經有許多紛擾的評價,但是當它開幕的那一日,生博館那雙宛如說書人豐沛情感的眼神,定會讓我們重新注視它存在的必然,甚至感謝它的存在。展館一樓門口外場以象徵澎湖意象的巨大「澎壺」裝置藝術展現澎湖人達觀、刻苦,以及多元生活樣貌的意象,走入大廳一樓,從澎湖每個角落透過鏡頭捕捉而來的100張笑臉拼湊出迎賓微笑牆,往2樓的至3樓的電梯高懸著不僅僅是半天鳥的圖騰,更有繚繞如實境的鳥鳴囀囀,2樓至3樓為展市區,4樓以上為研習講演區。2樓映入眼簾的第一景是澎湖開拓史,3樓曳展而開的是澎湖常民生活的百貌,館內綜觀三大特色包括:蒐集大量常民生活器物與古物;透過模型製作濃縮出許多生活場域的實物,以及到每個角落針對廟會、做食、節慶活動的實地收音還原生活百籟。生活博物館的真、美與質感就是透過這三個主軸特色呈獻,印象深刻。
    展區內最叫人瞠目結舌的是澎湖製作船模型的翹楚韋慶陽先生打造了一艘真實比例的大目船,重塑澎湖先民搭乘帆船橫渡黑水溝移居澎湖的歷史血淚;以望安花宅為縮影的聚落模型,對於教育講解澎湖生活聚落空間來說會很便利,另外巨型石滬模型以及祭祀場景的真實重建都叫人戰慄感動。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順承門(023 顏慧敏)

    媽宮城為中國所建的最後一座城牆式防禦型古城,1885中法戰爭,法軍洗劫後離去,清朝有感於澎湖防衛要塞之重要,1887年籌建媽宮城,至1897年竣工。媽宮城原有城門六座,分別為東、西、南、北、小西、小東等六個門,日據時期進行都市擴建,媽宮古城牆一一拆卸填海造地或做為港口海堤的石料,順承門與大西門成為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遺址。
    媽宮城周長七八九丈二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厚二丈四尺,為臺灣城牆中最厚者,其平面略向扁的瓜形,東西長,南北短。古城環抱住馬公商業區,古城興建後清朝亦將文澳官署遷徙城內,媽宮正式成為政治、經濟與軍事統合的澎湖心臟地帶。
    順承門為媽宮古城六個城樓中唯一有敵樓者,中國燕尾式斜頂敵樓古色古香保留至今,周遭古城牆幾經都市改建拆除,至今尚餘約700公尺的長度,順承門連接古城牆遺址、遷村後空盪的眷村篤行十村以及觀音亭園區,成為馬公市區內最清幽寂靜的一帶,不少當地人喜愛於此散步。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觀 中屯風車(023 顏慧敏)

    車經北環旅遊路線,過中正橋會發現碧海藍天下輝映著八支雪白的風車,迎風或快或慢地轉舞,然後你就會在一些國語歌曲的影片裡頭憶起這樣的場景,忍不住下車步行到風車下,才發現這風車原來不管是管高或葉片都是如此巨大,冬季的東北季風或夏季的偏南風在風車葉片間化成更氣勢澎湃的咻鳴,沒錯,這就是澎湖有名的中屯風力發電。
    澎湖最早的風力發電設備是在後寮村,接著在七美村東邊山地上也設置了風力發電設施兩座,但都因為設計瑕疵而無法運轉,紛紛拆卸,一直到採取德國製造的風車設備,風車可以克服風向不同調整面朝的方位(澎湖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則是西南風為主),及車葉轉輪設計改良成輕質材料後,風車發地的歷史才正式在中屯誕生,也將中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帶向了觀光舞台。
    目前中屯風車共有八座,發電量佔澎湖總發電量約12%,發電成本每度約3塊,表面上看來似乎比火力發電的的每度5塊來得經濟實惠,但實際上風力發電視看天吃飯,不可能每日都可順利運轉等量的電能,所以加上機器折舊費用後,發電成本其實也不低。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隘門沙灘(023 顏慧敏)

    澎湖,過去十幾年間誕生了兩片令人驚豔的沙灘,一處是因為海文改變而堆積成的澎澎灘,一處就是位在湖西隘門村的隘門沙灘。隘門沙灘可貴的地方在於失而復得,老一輩的隘門人其實對隘門沙灘蔚藍海洋金白沙子以及羅布貝殼的美景不陌生,這是上天賦與隘門人的厚禮。然而隨著澎湖當地盜採砂石業者的入侵,怪手和砂石車來去之間,貝殼沙灘成了裸露的岩層,蔚藍的海灣成了成堆的垃圾山,隘門沙灘改變了,變得連隘門人也遺忘了它。而一個六十幾歲的老村長從無垠的悲嘆中趕上了這片遠揚的沙灘,以意志力和鄉情之愛將它喚了回來。
    十來年前當老村長一個人孤老的身影從天未破曉之刻便在沙灘上撿拾成堆的亂石和垃圾時,眾人投以狐疑的眼光;當烈陽把礁岩燙到可以炒青菜時,老村長兀自以木桿和破落的漁網搭起了攔沙網,想把海風偷走的沙子給硬攔下來;當老村長從公墓後頭扛回一籮筐一籮筐的貝殼沙時,公務部門還拿著這場景冷冷地當著閒餘飯後嚼舌根的話題,冷漠成了縣府跟鄉公所對於老村長在精神上最褻瀆的讚美。然後十年前,當隘門沙灘從數十公尺到數百公尺,從海堤慢慢迫近林投沙灘,慢慢攀越了黝黑的玄武岩,和林投、尖山、烏泥的沙灘相扣時,隘門沙灘瞬間變成了一則令人敬畏的傳奇,從三三兩兩意外路過而震驚的當地人,到數以千百的遊客朝聖般的過境,這時候公部門想起了要立牌要搭亭子要鋪個破壞生態的水泥步道,然後鄉公所熱情地奉上推石機跟清潔車,縣府說要定期辦淨灘,澎管處說亭子該多搭幾個,這些錦上添花的德政總是晚到。
    在澎湖就是這樣,有人默默地付出,有人終日大言不慚地談澎湖的發展方向。然而站長深信,當東北季風迫臨澎湖之際,像李天育老村長頂著刺骨寒風,在沙灘上用皺紋滿布的雙手扶正每一根木樁和攔沙網,為隔年夏季隘門沙灘的美而與自然環境戰鬥,這樣的影像才應該是屬於澎湖人對於澎湖這塊土地該有的身影。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吉貝嶼(023 顏慧敏)

    吉貝古定名為嘉貝,因島嶼形狀宛如一枚美麗的螺貝漂浮在海面上,因此先民稱呼這個島嶼為嘉貝嶼,後期以諧音改名為吉貝。吉貝島名來源眾說紛紜,有寫作嘉貝嶼、佳簸嶼(台語發音:Ka-Pu-Si),吉貝也有一古稱-大鯨山,為漁民海上作業所見之西崁山造型如鯨魚,此地名不見於史書,尚存證為武聖殿內一古匾額:雍正年間"威震鯨波"
    目前人口數約1520(老人35%、成年45%、兒童20%),所以夜間進入聚落請不要喧嘩擾人幽
    吉貝與為澎湖北海中最大的有人島,吉貝島北方的目斗嶼則為澎湖最北的地標。吉貝島觀光發展甚早,1970年左右便以吉貝沙尾數千公尺沙灘的美景拓展觀光發展的能見度,時至今日,吉貝島成為澎湖各島嶼中觀光民宿密度、水上活動業者數量最高的地區,整個吉貝島住民絕多數仰賴觀光產業,僅少數還繼續從事漁業捕撈作業。
    快艇往來穿梭,將上千遊客送入吉貝島,每頭區無時不停靠數艘並排的快艇,景象繁忙,遊人如織。吉貝海域也是夏季丁香的漁場因此除了遊艇停靠碼頭外,不少丁香捕撈船隻也緊偎著碼頭區,乘為遊艇與漁船各立一方的富裕景象。
    吉貝島住民半數以上在旺季仰賴觀光產業,淡季則大部分居民繼續從事漁業捕撈生活,或到台灣找短期工作。
    吉貝漁船仍很多,不過現在當地只剩一艘補丁香的船也很少在抓了,最多的是個人操作的小噸位漁船,自己閒來沒事看天氣看心情出去抓魚。
    吉貝碼頭區綿密的商家提供完整的食宿服務,聯營租車也在碼頭區供遊客下船後可直接租車使用,並有遊客服務中心做為遊客諮詢與休憩的場所。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七美望夫石(023 顏慧敏)

    全台灣或者說全世界叫做「望夫石」的風景點還真不少,女人真命苦!不過以現在女性地位提昇的速度看來,以後應該會出現「望妻石」吧!
    七美的男人在以前大多從事捕魚行業,捕魚台語叫做討海,跟大海討一口飯吃的意思,如此的謙卑就是因為在茫茫大海中充滿了無數的危險艱困,很多人一出海就回不來,也因此七美以前又被稱為「寡婦之島」。
    相傳在望夫石附近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男討海女作山,生活美滿,有日丈夫出海捕魚後,照例妻子在傍晚就到海邊等著丈夫歸來,可是這回似乎有所蹊蹺,等到深夜猶不見夫婿的船影,女子焦急地等到天亮,還是不見丈夫歸來,第二天、第三天,她就這樣持續地等下去,一刻鐘也不肯離開海岸,過了三、四天後,當島上的人過來探望她時,他已經倒地不起。後人將她安葬於海邊,說也奇怪,海邊的石島竟然慢慢幻化成人形,包括頭髮、身體、雙腳,更傳神的是連小腹都是懷孕女子的小腹,望夫石的傳說於是不脛而走。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山水沙灘(023 顏慧敏)

    山水沙灘綿延兩百餘公尺的潔白沙灘、輔以大片翠綠馬鞍藤,金色陽光耀射蔚藍水面,讓這處原本只有澎湖人懂得前來戲水的美景終究藏不住,這幾年成為遊客指名的旅遊勝地。綠葉紅花,藍天白雲,金色的沙蔚藍的海,如果要說山水沙灘的美,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就於它的色調飽滿、乾淨、鮮豔、純潔。夏日傍晚,弄潮的人影點綴在海面上,愉悅的嬉鬧聲在風中四處飄盪,四點出頭,遠方的海面會出現返回高雄台華輪身影,能見度更好時,可以看見南海望安的剪影,這些豐富的印象都讓山水沙灘蒐集了越來越多遊客的足印。
    山水沙灘面積原為現在面積約一點五倍大,可惜民國90年納比颱風破壞了海濱線的沙灘,面積大為縮減。當然山水碼頭的興建對於山水沙灘的流失也是一大殺手。
    山水沙灘西側原有一處濕地,後因防波堤興建及人為破壞,導致濕地消失,原本群聚的候鳥跟留鳥因此紛紛遷移,連海茄苳也慢慢絕跡。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西嶼西台(023 顏慧敏)

    中法戰爭過後(1884),清廷對澎湖的態度轉趨積極,意識到澎湖在軍事防務上的重要性,因此責承李鴻章在澎湖大興軍事防務工程,媽宮城、西台古堡等古蹟於是誕生。5年後日軍以重砲艦隊替清廷做工程驗收,答案是不及格!
    西台古堡目前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佔地8.15公頃,基地設計成山字形,內有兵房及中央甬道相互通達。整座堡壘牆身厚達 2尺,隧道長13尺、寬11尺,安置了英國打造的阿姆斯壯大砲四門,當時最遠可以打進媽宮城內。內設有貯彈室、外圍防禦郭牆以土壘為主,分內垣跟外垣,防禦工事相當完善。
    整座古堡最多曾有5000名水師於此紮營操練,以當時的防禦工事跟火砲威力不可說不剛猛,不過1895年日軍侵澎時,西台古堡的守軍卻不戰而降,只向進入媽宮城內的日軍發射幾門砲彈後,就紛紛棄械扮成平民逃逸,當時日軍清點西台古堡軍火時發現有數百顆未發砲彈及數十萬顆槍用子彈,可見當時西台古堡的守軍不是不能戰,而是畏戰。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澎湖天后宮(023 顏慧敏)

    澎湖天后公有幾項傲人的紀錄:它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有曰元朝即設此廟,有曰明朝已具規模,或曰1604年荷軍登陸澎湖時已見媽祖廟,無論如何距今已然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天后宮亦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乃清康熙皇帝封為天后尊榮;天后宮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凡此種種歷史軌跡都增添天后宮的歷史地位與宗教內涵。
    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1923年日治時期的翻修為天后宮奠立了二進主構的型制,廣東潮洲籍的澎湖木雕師傅藍木先生在此時期為天后宮華麗璀璨的木雕藝術立下典範,成為天后宮傲世百年的宗教藝術聖堂。1985年文建會再為垂垂老矣的天后宮重新整修為現貌。
    天后宮門埕前的照壁,山川殿前的八卦石階,門屏的木雕,中庭的蓮花吊筒以及清風閣內的宗教文物在在將天后宮廟宇建築的藝術與深層意涵退向至高。走訪天后宮,建議先觀其正面外觀屋脊以降的建築型制,再觀其內部木雕與泥塑藝術,最後飽覽宮內各項文物的歷史故事,便可虔敬感受到天后宮與澎湖發展歷史的密切關連與民心所繫。

資料來源:


20140620 澎湖景點 內垵塔公塔婆(023 顏慧敏)

    在澎湖共有34座石塔,凡是叫做塔的,大多是用來改風水之用的信仰圖騰建築,例如鎖港鎮風石塔以及西嶼鄉內垵村的這對塔公跟塔婆。
    塔公跟塔婆的興建歷史背景乃與內垵地理風水有關,內垵村東、南、北方各有小丘屏障,西方為一開闊港灣,港灣外海有一暗礁,稱為「海獺礁」,與礁北的「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內垵聚落,居民認為此箭射的風水不祥,於是請了中國的風水師傅過來勘查,風水師建議內垵人建造石塔跟石牆抵禦箭射,內垵望族呂論一家便召集村內壯丁合力蓋了塔公跟塔婆。並以150公尺的石牆銜接兩塔。
塔公
    塔公為一正方形6層塔,下3層以玄武岩砌成,上3層及頂上的葫蘆造型以咾咕石為材料,外型類似男性生殖器,高約12公尺但因颱風破壞現在上3層已經改以水泥代替。塔婆乃玄武岩堆砌的一層圓錐形塔,高6公尺,塔頂倒置綠色陶甕。「塔公」、「塔婆」建造迄今已有170年以上的歷史。

資料來源: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20140429 澎湖廟宇 吉貝武聖殿(023顏慧敏)

    武聖殿是島上第一座建立的廟宇,原名是關帝廟,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653年。重建前原始舊貌僅有一樓,採四合院型式,和澎湖馬公天后宮造型相同,直至1960年新建成二樓,並正式更名為「武聖殿」。廟宇現況為2005721日入火新修落成,武聖廟呈現出光鮮亮麗的外貌,持續引領並守護著吉貝的居民。
武聖殿
  武聖殿為台灣少見之祭祀五虎將廟宇,五尊軟身五虎將神尊是先民唐山過吉貝帶來的,建立吉貝島上第一座廟宇。目前殿上主祀為文橫聖帝,大小兩尊聖帝君和一尊趙子龍為吉貝最親民的神明,地方習俗只要有喜慶如起厝、婚嫁等,都會到武聖殿迎帝君回家一同慶祝,若同時有兩三家喜事,大家還要搶著誰先去迎大爺(大尊的帝君)回去,迎回的排序為大爺>二爺>趙子龍,一般是由該宗族最年長長輩至廟中迎接神明返家。
  武聖殿主殿的龍邊曾經常達百餘年沒有神明坐鎮,據說在1827年觀音佛祖移至吉貝村西側建觀音亭後,龍邊就一直空座,以致於該側對聯為「前無古人瞻北斗;後莫來者護西瀛」,直到數年前,廟方考慮無神明坐鎮很奇怪,擲茭請示時列請三選項(文昌帝君.孔子.諸葛亮),結果帝君裁示請諸葛亮坐鎮,終使神座不再虛空,民丁也美談五虎將果然比較愛諸葛亮,使武聖殿的三國氣氛濃厚。
武聖殿的王船
  另外關於武聖殿的諸葛孔明,早先就有祭拜,只是目前神殿上皆不見其蹤影,該尊神像也是海漂到吉貝沿岸,三四吋的袖珍小神尊,於荒地被武聖殿神轎請回供俸,因其靈驗生財,經常被信徒偷偷請回家供奉,靈驗聚財後才會再被偷放回廟,神像多次失竊使廟方不堪其擾,於是將諸葛孔明像藏於某主神的袖子內,才終止諸葛孔明的失竊記。

資料來源:



20140429 澎湖廟宇 外垵慈航寺(023顏慧敏)

    溯自明末清初,大陸沿海閩粵各省,紛紛移民拓殖台澎、台廈貿易交通頻仍,來往貨輪與日俱增,清廷有鑑於此,乃在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命澎湖通判謝維棋,興建燈塔於漁翁島南西端山頂上(外垵村)並派專人守駐,藉以指示海上航行船隻,然昔日台海渡輪缺乏精密導航儀器,橫越海峽極端危險,各類船隻為祈求水路平安順利抵達彼岸,常於船艙內供奉守護神(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為多)以庇佑降福,大陸移民安抵台澎後,繼續供奉隨身帶來之守護神於所居住村落私宅內,冀求神庥保佑,從而推知,暨梓里耆老口述,不難探知本寺初建與神明之由來。本寺神佛理應始於西嶼燈塔籌建之時,聞知當時即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按應為十八尊,可能年久散佚)奉祀於燈塔之內,然不知何許人也,從大陸隨身攜帶而來。
慈航寺
  邇後,亦不知何時由善心人士興建一間小廟位於燈塔之前,以奉祀石質觀音菩薩暨十二尊羅漢,由於地處偏僻,距離村莊又遙遠,因而進香之村民甚少,僅偶有一些漁民為尋檢西海岸石滬,路經而進入祀拜而已。歷經一段歲月之後,該間小廟被村民遷建於今日外垵國小右側(西方)山坡下ㄧ塊平地上,寺廟規模仍小,此時廟內除仍供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十二尊羅漢外,另添加奉祀木質觀音菩薩一尊,寺旁一條蜿蜒小山路逕通山頂上,迨至日據時代,日本砲兵營區設置於西山頂半腰地帶,駐軍常沿此條山路來往,時有冒神威干擾滋事。不久村民勸募籌款把此寺廟遷建於現址(位於外垵國小東側山坡之平地)。仍斷續供奉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石雕羅漢,本村善男信女有何祈求則前來頂禮膜拜,願我佛賜佑。由於寺貌仍小,年久失修,光復前村內信徒籌資擴建一間寺堂於此寺之東側,遷徙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羅漢於室內供奉,而原有舊寺堂另奉祀「夫人媽」神靈。
慈航寺
  民國六十六年由村民呂素梅女士發起捐募重建慈航寺基金,特自台灣本島返回故里,終獲呂祖蔭、呂奎等人之贊助相互奔走呼籲,逕與村內鄉耆老大許朱生、盧有勵、劉福耀等商議,有志一同允諾拆廟重建,即成立籌建委員會選出董事委員(董事委員芳名另列於后),一切重建計劃工作,委該委員會承辦執行,其間呂素梅女士不遺餘力,聘請台籍建築師趙天富技士,負責設計圖樣及招標監工等事宜,耗資新台幣約伍拾餘萬元,全部開支款額由他承擔奉獻。慈航寺重建自民國六十六年籌劃募捐基金,直至七十二年十月落成,全部工程費耗資新台幣貳仟餘萬元,佔地面積約千坪,屹立山坡背山面水,登高遠眺令人心曠神怡,誠是禮佛修禪之境,寺貌巍峨,佛堂莊嚴,含有正殿及東西廂房,寺前聳立一座牌樓,並擁有寬闊的廣場,堪稱澎湖規模巨大佛剎之一。


資料來源:

20140429 澎湖廟宇 七美吳府宮(023 顏慧敏)



七美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就是吳府宮,吳府宮祀奉的是吳必力將軍,主要是18世紀從福建移居望安,隨後遷徙到七美的先民所祀奉的神紙。1925年建廟祀奉。吳府宮旁邊就是七美最遼闊的潮間帶,相較於七美大部分岸邊都是斷崖深水,吳府宮這一代的廣闊潮間帶顯得淺平,成為七美人退潮時撿螺貝的地方。此處因為正朝西方,也是七美最佳欣賞夕陽的景點,黃昏時看著海上船影在金波中搖盪,一輪烏日緩緩落入海中,夕陽染黃了海面,至美的黃昏不過如此。
相傳七美在海盜肆虐猖獗那幾年,島民飽受驚恐,生命財產沒有保障,有次夜晚又有九艘海盜船企圖登陸七美月鯉海灣附近,這時候吳府王爺突然降臨乩童,要村民準備九粒豆子、小火爐跟牲禮在山上祭祀。等到海盜船靠近月鯉灣時,乩童把九粒豆子向天空一灑,突然在山上出現成群拿著弓箭的天兵,便和海盜廝殺起來,一陣怒濤狂嘯之後,九艘海盜船有八艘沈沒,僅一艘狼狽而逃,從此海盜不敢再上七美島滋擾掠奪。
後來村民感念吳府將軍,想為其蓋廟祀奉,但是七美苦無木材可建廟,一夜,吳府將軍又托夢要大家隔日前去海邊,結果隔日在海邊果然飄來大量的上等木材,且每根木材上頭皆刻有「吳」字,村民撈起了這些木材剛好足夠蓋好吳府宮。

資料來源: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0427 澎湖廟宇 澎湖城隍廟(023顏慧敏)


清代澎湖建有二座城隍廟,一在文澳,一在媽宮澳,這是相當特別的情形。這二座城隍廟現均為第三級古蹟,其史蹟與澎湖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文澳城隍廟


座落於馬公市西文里的古早巷道中,過去知道的人較少,目前廟旁已開闢道路,不再藏身巷弄中,正對著馬公市文澳國小北側圍牆,從大馬路即可看到古色古香的廟貌。



馬公城隍廟


媽宮城隍廟座落於馬公市鬧區,香火鼎盛,廟前有知名的燒肉飯店家,物美價廉,是阿兵哥及觀光客常光顧的地方,附近是著名的商店街,逛街人潮很多。文澳城隍廟的存在,標示著文澳地區(今馬公市西文里、東文里)過去曾為澎湖廳署的所在地。媽宮城隍廟的興建,則象徵著媽宮澳(今馬公港附近地區)地位的重要性,獲得官方重視。

二座城隍廟現均存有光緒年間御賜「功存捍衛」匾額,記錄著中法戰爭澎湖之役的一段史實。光緒11(1885)中法戰爭,法軍艦砲猛烈轟擊媽宮澳,炸彈如雨落下,媽宮澳居民紛紛逃往北邊的白沙島(俗稱「頂山」),由於城隍神的保佑,幸而媽宮百姓無人傷亡,通判程邦基請長官(劉銘傳)奏請封號頒匾額,光緒12(1886)1月奉上諭,御賜「功存捍衛」匾額,並封澎湖城隍之神為「靈應侯」。《澎湖廳志》:『光緒十[]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媽宮百姓扶老攜幼,北走頂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時夷砲沿途雨下,顆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及事平,廳主程公據實請大憲,奏明加封,號為靈應侯。御賜「功存捍衛」匾額。程公重新廟宇,為文記之(記載「藝文」)。』這次戰爭中,媽宮城隍廟受到戰火波及而損毀,通判程邦基與澎湖士紳黃濟時、蔡玉成、徐癸山等捐款重建,落成當時,同時懸掛御賜匾額。



澎湖文澳城隍廟「功存捍衛」匾額(光緒12年丙戌1886年),上方中央為璽印,璽文篆刻「光緒御筆之寶」。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額,正中上方有璽印「勅賜之寶」,左右各有一條金龍。這二方匾額,均無上、下款。這二方匾額有相當的差異:除了金龍及璽印的差異外,匾詞中「衛」、「衞」二字也不同。文澳城隍廟的匾額為「衛」字,媽宮城隍廟為「衞」字。「衞」為正字,「衛」則為俗字。御賜匾額璽文為「勅賜之寶」,也尚待研究。根據《光復以前臺灣匾額輯錄》中收錄的清代各朝御賜匾額,絕大多數均為「○○御筆之寶」,各朝皆如此。璽文為「勅賜之寶」的僅有二方,除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衞」外,另一為澎湖天后宮「與天同功」,二匾「勅賜之寶」璽文的字跡也不同,二匾或有地緣及時間關係,可能均是自行製作匾式的情形。推斷御賜「功存捍衛」匾額先立於文澳城隍廟,璽文為「光緒御筆之寶」,之後另行製作一面匾式,於媽宮城隍廟重修落成時所立,璽文為「勅賜之寶」。

20140427 澎湖廟宇 望安仙吏宮 (023顏慧敏)


〔自由時報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綠蠵龜的故鄉望安島,昨日舉行仙吏宮海巡大典,島上各廟宇一同贊助,出動二十二艘船,依循古例,進行遶境海巡活動,望安鄉長葉忠入也搭上主帥船出海,繞行望安本島,祈禱鄉境平安,活動歷經二個小時圓滿結束,今日將進入陸地繞境。

昔日鄭成功跨海討伐紅毛番,途經澎湖群島的八罩島,取名望安島,成為今日望安鄉公所鄉治所在,今年的海巡大典,早在民國九十九年仙吏宮五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就已降壇指示,但因望安人丁數及財力不足,因此延宕至昨日舉行,並由轄境內的仙吏宮、吳府宮、中宮、望安天后宮等廟宇共同合辦。

昨日巡海大典仙吏宮出動四頂轎、中宮五頂轎、吳府宮三頂轎、望安天后宮二頂轎,在仙吏宮前集合,隨即前往潭門港碼頭臨時壇位舉行海巡大典,二十二艘參加船隻在上午八時鳴炮啟航,自潭門港出發,沿望安本島周圍海域繞行,由於臨時起大霧的緣故,船隻排列都由經驗豐富的船長負責,還有左右隨扈,經三塭、外塭、土地公港、花宅天台山、水垵西洞尾、水垵後港之後,霧氣大散,能見度及視野特佳,至東籠、鴛鴦窟、馬鞍山嶼時,船隊相接,依序排列十分壯觀。

途經將軍島後港,船隊依序向將軍天后宮天上聖母鳴炮致禮後,隨即返回潭門港,完成今年海巡大典活動,今日將遶境望安本島各村祈福。




 資料來源

20140427 澎湖廟宇 赤崁龍德宮 (023顏慧敏)

赤崁龍德宮
肇建於清康熙年間的赤崁龍德宮,距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廟址係由家戶喻嘵巨富張百萬所捐獻,主祀哪吒三太子,香火相當鼎盛,為白沙赤崁村民宗教信仰中心,雖曾多次翻修改建,然三太子的傳奇事蹟,迄今仍為村民所津津樂道。

據當地耆老表示,約四百年前以捕漁為生的赤崁黃姓居民,每日在前往海邊垂釣之際,一連數日皆釣起一塊漂浮於水面的木柴,由於皆無所獲,黃姓漁民心中頗覺無奈,順手帶回棄置於雞寮上方,耆老又說,當時的雞寮不僅雜草叢生且佈滿雞屎,然神奇的鄰近木材皆佈滿雞。雖獨從海面帶回的木材依然一塵不染始終保持相當乾淨,更玄奇的是在入夜後,雞寮上方經常出現萬丈光芒,指引海上捕撈作業的船隻,儼然成為海上的一盞明燈。

時隔數月,正值漁民傳說紛云之際,哪吒三太子則現出金身並託夢指示宮內鄉老,將永鎮赤崁漁村,同時請村內長者將帶回樟木送至台南知名佛像商店進行雕刻,並約定迎回時日。由於雕刻太子爺材質屬上等樺木相當罕見,引起店家覬覦,並用普通材質另雕金身取代。因此,迎神前夕,三太子再度現身託夢指示「樟木真身收藏於櫥櫃之中,金身鼻頭三點汗為真,由於三太子顯靈託夢令店家大驚失已,除虔誠的恭送三太子身返回外,並自動奉送頭旗一支與精緻的小型太子爺神像謝罪。

耆老進一步的指出,金身雕刻完後,隨即展開建廟的計劃,由於當時經費無著,太子爺即化身為一老者,親自前往大陸唐山選購建廟材質、石料,並施法經由大海飄流自行運抵赤崁漁村。

由於龍德宮開基太子爺金身係用上等樟木雕刻而成,考其年代,自明末年迄今已將近四百年。神尊面目栩然,童稚之情自然流露,誠為上作之選。但曾傳出遺失多年,因此廟內之金身是否為四百年前「真身」,已不可考。

赤崁龍德宮的建廟過程十分具傳奇性。在三太子爺的金身尚未雕成時,只是用一塊木頭讓人祭拜。為什麼會以木頭來讓人祭拜呢?傳說在明末清初時,有一位漁夫出海釣魚,和往常截然不同的是,今天竟然出海好久都沒有一隻魚兒上鉤,這時候,突然有一塊木頭飄過來撞到船。神奇的是,不論漁夫把木頭丟得多遠,不一會兒,那塊木頭又會飄回來,如此連續好幾次,最後,漁夫乾脆把木頭撿起來,沒想到撿起那塊木頭後,魚兒就一直上鉤。回到家後,漁夫順手將木頭丟到鴨寮邊的木柴堆裡。奇怪的是,雞鴨們從來不會在這塊木頭上面大便,除此之外,鄰居們還常常看到木柴堆理會放出五光十色的光芒。最後,三太子顯靈,旨意要將此塊木頭拿到某雕刻店雕刻作為祂的金身。村民便按照三太子爺的指示去作。到了要請回金身的前一天,三太子爺還託夢給村民,指示他們在請回金身時,要確認一尊鼻頭有三滴汗、嘴邊有一顆痣的,才是真正的神像。隔天,到了雕刻店,裡面擺了很多神像。這時候,雕刻師父剛好洗完手,隨手一甩便甩了三滴水在其中一尊三太子爺的鼻頭上,剛好這時候又有一隻蒼蠅飛來停在這尊神像嘴邊,於是村民便將這尊三太子爺神像請回寺廟中。
 


2013.6.29 澎湖大赤崁龍德宮哪吒三太子爺聖誕暨鳥嶼湖西三村兄弟會

資料來源
http://blog.yam.com/gxywzyevxy/article/39518421
http://tinyurl.com/yzw5vvd
http://www.panoramio.com/photo/54323795

20140427 澎湖廟宇 通樑保安宮 (023顏慧敏)

photo

通梁村保安宮前超過300年的老榕樹,是澎湖綠蔭最大的神木,共計擁有95根氣根的老榕,綠蔭覆蓋廟前空地形成一片乘涼歇息的廣場,若是沒有認真觀察,實在難以相信全是來自於同一棵樹的枝幹。

photo

關於古榕的歷史,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一傳說清朝康熙年間,一艘商船行經通梁附近吼門海域,卻不幸發生海難,僅存一株樹苗隨潮水漂至通梁海岸,通梁村民將其撿回,栽種於廟前。由此推算,通梁古榕栽種至今可能有300歲以上的高齡。


另一傳說則認為通梁古榕可能只有200年的歷史,根據中國人的栽植習慣,大多在廟宇落成後,才會栽種樹木,從保安宮建立的歷史看。距今大約為200多年,那麼通梁古榕也許要比傳說少100歲,姑且不論其何種說法正確,古榕綠蔭奇觀,倒是值得探訪。
資料來源

20140427澎湖廟宇 澎湖14廟宇入圍 (023顏慧敏)



內政部舉辦「台灣宗教百景票選」,渡假天堂澎湖就有14間廟宇入圍,只是民眾對於澎湖的廟宇,似乎很陌生,目前擠進前100名的,只有澎湖的天后宮,讓在地的民眾不得不開始拉票。
古色古香的馬公城隍廟,有234年的歷史,入選內政部舉辦的台灣宗教百景,廟方人員是趕緊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城隍爺,馬公城隍廟,被列為三級古蹟,建立於清朝時期,擁有不少的信徒其實這次的票選活動,澎湖總共有14家廟宇入選,只是目前有擠進百名內的,只有正在整修的澎湖天后宮。

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澎湖天后宮,被列為一級古蹟,建立於西元1604年,是澎湖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只不過遊客來來往往的澎湖,是夏日的旅遊天堂,但是對於廟宇票選活動的支持度,似乎就沒有像觀光熱潮一樣那麼熱絡。

澎湖深具文化魅力,或許透過這次內政部的票選活動,可以重新認識不一樣的澎湖宗教之美。(民視新聞林樹銘澎湖報導)
資料來源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140418 澎湖廟宇 竹灣大義宮 (023顏慧敏)


澎湖大義宮位於澎湖縣西嶼鄉竹灣社區,屬於澎湖環北線觀光景點,竹灣村舊名為竹窩灣,大義宮原名「四合宮」,400多年前由竹灣、橫礁、合界和小門四村共建,建於西元1862年,宮廟主要供奉王爺,直到民國11年再度重建並供奉關聖帝君,因關聖帝君一生精忠大義,故改宮名為「大義宮」,現在是澎湖竹灣的重要觀光景點,也是竹灣居民的信仰中心,許多人遊客來此遊覽,觀看飼養在廟內的綠蠵龜


竹灣大義宮有很多傳說,像是眼前的赤兔馬據說原本只有一隻,晚上會出來趴趴走,後來村民才補上一隻馬僮,或著是戰爭時關公顯靈將砲彈給踢開,不過傳說畢竟只是傳說,無法一一考證


大義宮前有兩位神像矗立在殿前,分別為周倉將軍及關平將軍,朝著台階往上走前往大義宮龍宮


大義宮大殿,主要供奉關聖帝君及諸位王爺


大義宮龍宮建立於75年,廟方在在地下室開闢了一處蓮花珊瑚洞,在此餵養綠蠵龜、玳瑁赤蠵龜,逐漸打開名聲後自1980年代起大義宮開始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朝著蓮花洞往下走開始有曲折的迴廊,一層一層往下走,地底岩洞主要由咕咾石堆砌而成,遊客來此穿梭其中。



蓮花珊瑚洞內,顧名思義,有很多的海底珊瑚列其中,大義宮廟方將死去的白色珊瑚陳列於櫥窗內,營造出置身於海底龍宮的感覺。



蓮花珊瑚洞地下通道。



他是另外一種品種的海龜,名叫做赤蠵龜,正在大義宮地下室緩緩游泳。



兩隻大海龜正在游泳,後面這隻就是傳說中的綠蠵龜,兩隻海龜一起游泳。



海底珊瑚洞步道,步道蜿蜒。



鯨魚骨頭,據說是澎湖小門居民鯨魚事件的鯨魚骨頭。


正在游泳的綠蠵龜,看到牠游泳的身影其實是有點為他可惜的,海龜,本應在大海中自在地遨遊, 這幾隻綠蠵龜一輩子都待在大義宮底下不見天日,這是保育還是禁閉呢?我想我會願意選擇在充滿危機的世界中探險,也不願過著暗無天日的人生呢!


大義宮珊瑚洞許願池,許多人會丟錢幣許願,但海龜就在旁邊,會不會有人故意打海龜?


號稱史前活化石的鱟魚,也跑來這地下室定居了。



大義宮是一座相當特別值得參觀的寺廟,可以就近欣賞綠蠵龜,不過我更希望綠蠵龜可以早日重獲自由,一輩子要活得精采!不枉費一場烏龜人生!




資料來源